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電腦作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我個人很喜歡愛因斯坦

因為他又聰明.又愛好和平

而且他是雙魚座!!!!!!!哇哈哈


雖然我數理很差

但是我還是很喜歡愛因斯坦先生



介紹一下他吧~~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是20世紀著名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也是相對論的創立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被譽為是現代物理學之父及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Albert Einstein Head.jpg


我:有沒有? 帥哥一枚阿

他的學生這樣描述他:一頭披散的銀髮像天使的光圈圍繞著他.是位很仁慈又有趣的長者


早期
愛因斯坦生於德國烏爾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是一名不太成功的商人,母親波林·科克是一位鋼琴家。五歲時對袖珍羅盤著迷,六歲開始練習拉小提琴。愛因斯坦出生後的第二年,1880年全家遷居慕尼黑1894年,又全家遷至義大利米蘭。儘管愛因斯坦的語言能力不是很好,但愛因斯坦在就讀小學和中學時,是一個頂級水平的學生。隨著愛因斯坦的長大,他在數學方面表現出特別的天賦。
4歲時的愛因斯坦
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世投考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該校校長赫爾岑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在阿勞州立中學學習的這段時光中使愛因斯坦感到快樂,這所學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1896年,愛因斯坦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師範系學習物理學,學校裡的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韋伯(Heinrich Friedrich Weber)很討厭愛因斯坦,曾對愛因斯坦說:「你很聰明,但有個缺點,你聽不進別人的話」,愛因斯坦的女友米列娃·馬利奇時常與韋伯教授衝突,她指責他對愛因斯坦不公平,1899年6月,愛因斯坦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手部嚴重燒傷。1900年畢業,沒能如願留校擔任助教,只能靠當「家教」維持生活。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M. Grossman)的父親協助下,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餘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翌年1月15日,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


我:偉人求學時似乎都不太順利...

那我咧?



奇蹟年
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六篇劃時代的論文,分別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方法》、《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布朗運動的一些檢視》。因此這一年被稱為「愛因斯坦奇蹟年」。100年後的2005年因此被定為「世界物理年」。
愛因斯坦於伯恩的故居
  • 1905年3月,德國《物理年鑑》發表《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試探性觀點》(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認為光是由分離的粒子所組成。愛因斯坦解釋光也是由小的能量粒子(光量子)組成的,並且量子可以像單個的粒子那樣運動。「光量子」理論把1900年普朗克創立的量子論大大推進一步,揭示了微觀世界的基本特徵:波動—粒子二元性。
  • 1905年5月11日,德國《物理年鑑》發表一篇用布朗運動解釋微小顆粒隨機遊走的現象的論文《熱的分子運動論所要求的靜液體中懸浮粒子的運動》(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這篇論文是對布朗運動這種平移擴散的開創性研究。
  •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年鑑》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Elektrodynamik bewegter Körper)一文。首次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基本原理,論文中提出了兩個基本公理:「光速不變」,以及「相對性原理」。
  • 1905年9月27日,德國《物理年鑒》刊出《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Ist die Trägheit eines Körpers von seinem Energieinhalt abhängig? ),認為「物體的質量可以度量其能量」,隨後導出了E = mc²的公式。
成名
愛因斯坦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的兼職講師。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布拉格德國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1914年,應馬克斯·普朗克瓦爾特·能斯特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洪堡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亨德里克·勞侖茲保羅·埃倫費斯特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投入公開和地下的反戰活動。


我:愛迪生小時候看到軍隊就很害怕.被人笑是膽小
其實愛迪生是很痛恨戰爭的.因為戰爭只會帶給人们傷害和痛苦



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重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日全蝕觀測結果所證實。1916年他預言的重力波1978年也得到了證實。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


我:上次新聞有講耶~其實希特勒好像有點猶太混血呢!


1919年11月10日《紐約時報》刊登新觀察證實相對論的消息,形容這是愛因斯坦理論的大勝利。
 
 
 
1917年愛因斯坦在《論輻射的量子性》一文中提出了受激輻射理論,成為雷射的理論基礎。
愛因斯坦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研究,被授予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科學院的公告中並未提及相對論,原因是認為相對論還有爭議[1]
1933年1月納粹黨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擔任新建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普林斯頓大學非同一機構),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我:混亂的時代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和反對美國國內右翼極端分子的運動進行了不懈的鬥爭。

去世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腹主動脈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一位名叫托馬斯·哈維的普林斯頓醫院病理醫生在驗屍過程中,在未經愛因斯坦他的家人允許下,私自取下愛因斯坦的大腦保存,這位病理醫生希望未來神經科學界能夠研究愛因斯坦的大腦,以發現愛因斯坦那麼聰明的原因(愛因斯坦的腦)。[2]為遵照愛因斯坦的遺囑,他死後並沒有舉行任何喪禮,也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保密的地方,目的是不會令埋葬他的地方成為聖地。愛因斯坦的後半生一直從事尋找統一場論的工作,不過這項工作沒有獲得成功,對此,著名的愛氏研究專家亞伯拉罕·派斯曾說:「愛因斯坦在1925年之後就應該去釣魚,而不是繼續做研究」[3]。現在,尋找比統一場論包含內容更廣泛、能夠統一解釋各種基本交互作用的理論,是理論物理學研究的中心問題之一。


時代》雜誌風雲人物之封面。
 
 
個性和思想 愛因斯坦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為人和藹友善,同時謙虛卻又特立獨行,從而受到廣泛的尊敬。他有時會講講笑話,並愛好航行和拉小提琴。他還是個心不在焉的教授,經常丟三落四,專心於思考物理問題而忽視周圍的世界。他還是位素食主義者。他曾說:「我認為素食者的人生態度,乃是出自極單純的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因此對於人類的理想是有所裨益的。」


我:愛因斯坦也是位哲學家呢!!


上帝不玩弄骰子
二十世紀上半期愛因斯坦曾經是量子力學的催生者之一,但是他不滿意量子力學的後續發展,也就是以波耳為首的哥本哈根詮釋,這一套詮釋表明自然法則中存在著一種根本的隨機性,海森堡發展出著名的「測不準原理」[1](p×q不等於q×p)。愛因斯坦與其他科學家提出一個「EPR悖論」來反駁哥本哈根的解釋,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上帝不玩弄骰子」,他還有另一個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著他的時候才存在?」愛因斯坦恪守「因果律」,是最後一位古典物理學家。


愛因斯坦就先到這裡喔~


來源:wik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